近些年,為提升茶產業發展內涵,安溪縣委、縣政府提出“安溪鐵觀音·和諧健康新生活”的興茶新理念,實施“茶業富民”發展新戰略,把茶業作為經濟支柱產業做強做大。 經歷了市場經濟和國際貿易的雙重鍛煉之后,安溪茶逐步走出延續了千百年的茶農自制自銷的作坊經營模式,代之以“公司+農戶+基地”的分工合作模式,在茶葉主產區推廣“種植大戶—規模制茶—專業經商”的模式,促進了茶業的集約化生產,茶產業規模日益擴大。八馬公司是近年來安溪茶業轉變經濟模式,探索發展新路的一個縮影。 3萬多畝優質茶園基地,1萬5千畝綠色茶園基地,年加工能力6000噸的茶葉加工廠,完全采用無菌化生產操作的精制加工車間,在八馬公司,古老的安溪“鐵觀音”從種到采、從加工到銷售都井井有條,并被納入各種標準體系。“我們的目標,就是要把鐵觀音這一農副產品,打造成標準化的工業品。”公司的總經理王文禮這樣描繪自己的茶葉生意經。規模化生產帶來效益。據了解,八馬公司現在已是4家世界500強企業的供貨商,在國際市場上成為烏龍茶專業制造商的代表。2007年自營出口額居安溪縣首位。 為了解決茶葉生產、經營小而散的問題,安溪縣于2004年成立了茶葉協會,并于2006年3月,由安溪茶葉協會發起組建了首家茶業合作社——“安溪縣珍田茶業合作社”。與上世紀50年代的合作社迥然不同,珍田茶業合作社是一種新型的農村經濟組織,基本組織形式是茶農、茶商、茶企、農資經營者按照股份制形式組成的利益共同體,實行生產、加工、銷售一條龍,利益共享、風險共擔的模式。據介紹,該合作社以茶葉為中心,統一訂購優質農資、交流生產技術、社員經營者訂單銷售,這樣既節約生產成本,提高茶葉質量,又能大大減少單個茶農與市場打交道的風險,從而實現農民增產增收。 伴隨著經營方式的轉變和發展環境的優化,安溪的茶葉產業規模也不斷壯大。如今,安溪茶在國內市場已形成了福建市場、廣東市場、長江流域市場和北方市場四大區域,安溪人在全國各大中城市開設的茶莊、茶店、茶行、茶藝館達3萬多家,全國市場占有率從2000年的5%%提高到8%%左右。外銷市場,已經形成以日本、東南亞為主,俄羅斯、歐美為輔的外銷市場,產品銷往五大洲60多個國家和地區,年銷量1.2萬噸,每年為國家創匯4000多萬美元。